“元宇宙”离我们还有多远?揭秘虚拟世界的现实差距
2022-12-08
作为全球第一家转型“元宇宙”的公司,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已经感受到了资本市场上刮来的阵阵凉意。去年10月,这家公司将名称改为“Meta”。但是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并没有拿出太多实际的技术,如今他们对元宇宙的愿景还停留在愿景之中。2021年全年,公司的元宇宙业务亏损达到101.9亿美元,现在的股价距离去年9月的历史最高点,已经跌去将近一半。
“元宇宙”离我们还有多远?揭秘虚拟世界的现实差距
2022-09-25 24:17:10
元宇宙产品频出 用户褒贬不一:
眼下互联网产业界,什么是最热的焦点?“元宇宙”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
“元宇宙”的出现,伴随着一系列听上去无比高大上的噱头,诸如“限量数字化藏品”“虚拟地产”“万亿美元的新市场”等等。也正是这些噱头,让“元宇宙”这个还玄之又玄的概念,很快就成为了从科技界、资本圈“新宠”,成为了街头巷尾大家都在热议的华裔。
国内的众多互联网公司都不会放弃这个好像看得见的“未来”,纷纷着手布局,这其中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例,不断的加码元宇宙基建。而国外的很多科技公司,手笔或许更大,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海外社交软件:脸书,他们的创始人选择了直接改名的方式来向世人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和力度。
这一切,仿佛都在向人们传递一个信号:元宇宙马上就来了。这是真的吗?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突然火了?离我们还有多远?或者,你可以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搜索一下“元宇宙”这个关键词。你会发现,立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元宇宙APP跳出来。这其中包含了能够利用工人智能技术打造的聊天软件,沉浸式的虚拟游戏等等。但是很明显,目前的这些产品都只是元宇宙的旗号,并没有多么专业的技术,以至于用户满意度都不大高。我们对一款产品进行评分时,满分为5分,而这些产品大都只拿到了3分或者2分。
因为技术不够完善,常常出现的的问题就有“闪退”“声音异常”等,这也是用户质疑产品粗糙、体验感不好的原因。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首席数字战略官 杜正平:我觉得都还早,它是一个样品级的版本,我认为(元宇宙产品)都还在发展过程当中,都还不够真正表现元宇宙的内涵。
尽管如此,追风元宇宙的企业却络绎不绝。

一年来,我国企业申请“元宇宙”商标的数量超过1万件,涉及各行各业1500多家公司。科技文娱、服务类企业是申请主力,零售、汽车、教育、物联网公司紧随其后。
不过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还是属于“蹭热度”,硬凑的痕迹很明显,只有小部分企业和其所处行业,确实存在于元宇宙相关的支持技术的关系:
有的企业表示将要打造“元宇宙的空间体验场景”,其实就是虚拟现实展馆、数字景区,在文旅行业早已流行多年。
有的企业说的是要布局元宇宙,其实不过是进行开发虚拟偶像的行动。
还有的企业,提出的“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在开发搭建可视化平台。
去年11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对外宣布组建元宇宙产业委员会,这也是全国首家获批的元宇宙行业协会。成立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行业进行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首席数字战略官杜正平告诉记者:首先来看,元宇宙这个概念已经起来了,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行业的协会参与其中,来规范相关行业一些发展。
在未来,元宇宙将不会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在里面会有文字、有影像,还有更多的感官体验感。眼下,“元宇宙”这个概念虽然大火,但是市面上的所谓元宇宙产品与真实的“元宇宙”还有一定的距离。
新闻背景:“元宇宙”的前世今生 :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又需要有什么样技术手段的支持呢?
对于“元宇宙”的解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现在主流的观点是:这是一个虚拟世界,由无数相互关联的虚拟社区组成,用户可以通过专业的设备,比如:虚拟现实头显设备、增强现实(AR)眼镜、智能手机应用或其他设备等等,进入这个世界,并且在里面会面、工作和娱乐。
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992年,科幻小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雪崩》中就有对元宇宙的描述;在国内,199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手稿中也出现了类似描述,他称之为“灵境”,认为这是用科学技术手段,向人输送视觉、听觉、触觉以至嗅觉,让接收者感到如亲身临近。
那么这样一个并非新概念的存在,为什么会在出现多年之后突然爆火?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那么推动它、追捧它的人,又到底看中了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是专家给记者画的一张与元宇宙概念相关的技术图谱,主要有这么六大类:区块链、物联网、网络及运算、人工智能、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
可以说,这些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前沿科技,也是各国都在重点着力发展的领域,甚至有学者认为,元宇宙将会成为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互联网,也正是头顶上笼罩着这么多所谓的光环与噱头,元宇宙才能迅速成为各大巨头追逐的焦点。

记者观察:元宇宙的技术“困境”:
尽管各种光环加身,但是任何一个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概念,最终也就是镜花水月。元宇宙到底能不能落地,“虚拟场景的搭建”和“沉浸式设备的制造”是目前不能回避的两大核心技术,那么,这两项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
目前,大多数公司都认为,VR设备会成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布局VR设备。不久前,清华大学元宇宙实验室的负责人就收到了这样一件触感背心。

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的沈阳主任。
他表示:(穿上触感背心后)它就会产生震动,产生压力,打拳太重了就有痛感。所以在元宇宙里面,我们要实现人的感官维度的拓展。你在跟人交互的时候,如果对方拍你的背,你是可以感受到的。
在这件背心内部,装备了特殊的触觉传感器,能够让现实生活中的人,感受到虚拟世界里发生的肢体接触.至于这款VR眼镜,在现在,其实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它的功能是,可以让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视觉上的“身临其境”。
不过问题是,这种愉悦的体验感受并不能维系太久。佩戴者使用设备超过30分钟,就会普遍的出现眩晕症状,甚至想要呕吐。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技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昆仑万维首席执行官方汉:这是一个硬指标,移动的图形芯片能够达到比如说4K分辨率的120赫兹的刷新频率,目前芯片产业还不足以支撑随身的VR设备,支持这么高的分辨率,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目前使用的移动VR设备,都存在着晕眩、分辨率不高的问题。这个必须是随着芯片产业的迭代而逐渐达到的,我们的预期可能也是在五到十年之后。
这样的瓶颈不仅仅存在于VR设备当中。这款虚拟人外形设计上非常接近邓丽君的真人,神态、语言上也在尽力模仿,现在还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数字王国首席执行官 谢安:从2008年到2018年有十年的跨度,我们公司开始运用大量的人工智能,让机器去了解、去深度学习她说话的模式、唱歌的方法,她开心的时候,她小小生气的时候。
制作一个虚拟人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为了让“虚拟邓丽君”无限地接近真实原型,45名世界顶级特效师修正上百个版本,但对于成千上万想要进入虚拟世界的用户而言,目前的技术水平,单人表情实时捕捉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这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分身了。一旦沟通只能通过语音来完成,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电动力学专家费曼给出的推断是,只有量子计算机才可以完美地解决物理世界模拟的问题,而目前经典计算机只能对这一过程做非常简化的近似模拟。
记者调查:虚拟世界的现实差距:
沉浸式体验还不能完全沉浸其中,那么构建的虚拟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记者找到了几款正在内测的元宇宙产品,进行了一次虚拟世界的实体体验。
这款“元宇宙”的社交软件,去年12月开始内测,眼下还有十多万用户正在排队参与这个“虚拟世界”,记者尝试进行登录。
在电脑上完成登录之后,记者见到了这款软件的工作人员。
虹宇宙产品的负责人刘豫思杰给记者详细介绍了这款产品,在APP内不仅建设了山川和海域,还有很多居住的城市,甚至于有很多用户,都已经开始在这款社交软件定居了。

就目前来说,这款APP还是只能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进行登录。
但是其实已经有进一步的作品出现在市面上了,它们可以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更多的互动,也可以通过头显设备登录其中。
但问题是,通过设备呈现在用户眼前的画面还不够逼真,准则的说应该是:距离现实世界还是相差甚远。
总台央视记者 朱慧容:我们能做到让它特别逼真,我进去之后,就好像真的在我面前这样吗?
虹宇宙产品负责人 刘豫思杰:当然是可以的,只是这样的话,会对包括硬件的设备、算力等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我们常用的手机、平板电脑,整体的算力并没有那么高。
不仅是这款元宇宙产品,这是记者找到的不久前脸书发布的元宇宙宣传片,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基本都是精细度不高的“动画人物”风格。专家告诉记者,这是和目前计算机运算能力紧密关联的。
沈阳主任还告诉大家,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还无法完成一个比较好的元宇宙应用,因为那需求高于现在起码1000倍的算力,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条件,至少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尽管目前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信、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但想要以现有技术水平同时支持几十万人在线,完成语音等交流,画面的清晰度、人物的质感也只能如此,一旦这些图像全部都达到3D逼真的效果,对算力的要求将呈指数级上升。
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构建元宇宙的场景,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还需要实现超大规模的链接,这些绝非一家公司可以办到,需要众多公司,而且这些公司还必须认定同一标准来操作,相比技术升级,这个更是难上加难。
此外,现阶段元宇宙产品还大都是以游戏方式呈现,但是随着元宇宙本身的发展,虚拟资产、虚拟土地买卖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也将随之而来,如何监管,如何界定,出现争议如何维权,种种这些现实困难,也让元宇宙的虚拟世界进展缓慢。
眼下,作为全球第一家转型“元宇宙”的公司,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已经感受到了资本市场上刮来的阵阵凉意。去年10月,这家公司将名称改为“Meta”。但是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并没有拿出太多实际的技术,如今他们对元宇宙的愿景还停留在愿景之中。2021年全年,公司的元宇宙业务亏损达到101.9亿美元,现在的股价距离去年9月的历史最高点,已经跌去将近一半。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首席数字战略官 杜正平:我们现在应该用一种欣喜成长的眼光去看待元宇宙,既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盲目炒作,我们希望10年、20年之后,深度数字化的世界里面,中国各个公司,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在内容平台、硬件平台、交互的软硬件各个方面都能全方位崛起。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网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碳链价值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